《科学:无尽的前沿》书序: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应许之地
非常高兴听到《科学:无尽的前沿》将要再版的消息。2021年,世界正处于一场激动人心的变革之中,此时此刻,再版这篇著作的中文版本,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一直以来,我和我周围的许多朋友、同事,几乎都是布什的无名拥趸。某种意义上说,正是这篇报告揭开了繁荣复兴的二十世纪科学篇章,并为其后的数十年持续增长,排除了不少潜在障碍。这些潜在的障碍既包括思维,也包括实践,极具务实特色。如果说在报告完成的当时,著作中的许多观点还更像是为了未来的谋划,具有启发目的,那么数十年之后的今天,我们都是它直接或间接的受益者,已成为不争的事实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它并非以某种宣言的形式出现,而是将理念融合在一篇紧凑的报告之中。作为“美国世纪的工程师”,布什的报告并不晦涩。它以几个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,通过详实完整的数据和背景剖析,导出明确的观点建议,读起来直截了当。
因此,无论是哪一位读者,当你重读这篇著作时,都会不自觉地,将它与之后蓬勃发生的浪潮联系在一起,眼前出现这样一幅属于电影般的画面: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正涌向潮头,并将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汇聚在一起。天文学、物理学、医学、新材料和计算机领域,不断诞生新的令人激动的突破。大量创新从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迸发出来,并播撒到全球,为全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人类的重大变革开始不再以千年、百年,而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……
这篇报告诞生于上述所有画面方兴未艾的时刻。七十年来,关于《科学:无尽的前沿》的讨论、重温与修订从未停息。与其说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,揭开了二十世纪美国科学的高速发展之路,不如说它的意义远超出美国的范围——在高速发展的世俗世界中,它为科学划出了应许之地。
报告以文字形式阐述了这一思辨的过程,这十分重要。科学思维作为一种信仰,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之久,并成为人类文明的共识之一。但科学体系并非如此,它需要稳固的存在价值定义,才能得到充足的资源,甚至豁免和容忍,从而确保茁壮发展。一件事物存在有用和无用两种状态,而科学在此二者之外。这固然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观念。但如果并不透彻阐述这一观念的渊源,那么,也就很难把科学放到政府、企业、商业环境甚至社会大众的评价体系之内,而使它游离于世俗世界,这是极为不利的。
当特定的历史机遇发生时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,以及此时此刻的中国,越来越多的因素表明,我们正处在相似的历史机遇中。
因此,回顾当时的美国与布什报告的形成,对我们今天十分有借鉴价值。“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”然而科学,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价值,常常很难像商业模式创新一样被迅速捕捉到。许多基础研究,不仅资助者难以评价其短期意义,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广泛的基础教育,那么连教育者也常常很难直抒胸臆地向年轻人解释,为什么要埋头于看似无用的知识之中。
在报告中,布什将科学上升到与政治和经济同等重要的水平,这种思维的深度相当令人钦佩。对照报告形成的年代,这一论断是有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。无论是罗斯福的信函,还是布什的报告,都阐述了为什么应当在社会发展的高速期——譬如二战之后的美国——尤其开始去重视如何确保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,并给予充沛的支持。事实上,科学是社会发展经过一段积累时期之后,才开始的昂贵投资。在仓廪充实前,科学的短期意义远远不如其他发展途径,但在社会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,为确保持久高速增长而开始的二次革命,则非科学莫属。
与我们今天的中国一样,在布什报告横空出世的年代,《科学:无尽的前沿》,或者说它所代表的观念,并非遗世独立的一家之言,而是众多相近思考中的一个分支。这部分来源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机遇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美国,通过观察自身而发现:基础研究的储备,加上科研机构的协同,能够带来远超预期的成效。这促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,去延续并扩大这一成效。这种观察引发的探索覆盖了整个群体,不仅是科学家,也包括政府官员、企业家、从战场上侥幸回到家乡的军人,和从青霉素等创新中切实受惠的普罗大众。
因此,当我们重读布什的报告时,也会特别关注其中所蕴含的群体智慧。在那个决定二十世纪美国科学复兴的时代里,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细节。包括如何通过政策性的智慧设计,去平衡人才过多或过少向科学基础研究机构流动的问题,以及如何解决长期基础研究与社会大众的脱节等等。就这个角度而言,《科学:无尽的前沿》只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。纵观那个时期的其他相关论著和历史资料,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当下的启示和具体措施。二十世纪美国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奇迹,一个可以复现的奇迹。
当然,人类一方面在不断地复现往昔情境,另一方面,则宛如奔涌的河流,一刻不停地向前。世界是变化的,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之中。但历史在此刻惊人地相似,呼唤着递归并升华的发生。站在科学的角度,二十世纪的美国为它提供了家园。那么,在新的一百年里,它的应许之地能否在我们这里?